把准“老天爷”的脉搏科学有效地减灾避灾
综合气象监测系统造福唐山百姓 把准“老天爷”的脉搏,科学有效地减灾避灾——市气象局通过大力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构建综合气象监测系统及灾害预警预报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现代综合气象监测系统作为气象人的“耳目”,在防灾减灾监测能力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已建成以“中央—省—市—县”为结构的气象防灾减灾监测网络,形成了包括气象卫星、雷达资料在内强大的信息共享系统。在市区及10县(市)区共11个标准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基础上,已相继建成了258个两要素自动气象站(包括与水利部门共建站60个),基本形成5×5细网格的地面气象监测网络,大大提高了气象观测空间、时间分辨率,提高了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能力,从而成为汛期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主要手段。近几年,综合气象监测系统在应对我市北部山区泥石流、山体滑坡和暴雨灾害、“麦莎”台风气象服务、奥运火炬传递以及汛期重大社会活动气象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步,曹妃甸工业区、乐亭祥云岛林场、冀东油田3号岛等地先后建成5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基本形成环渤海唐山海岸线的观测站网。去年9月,曹妃甸海域建成了对能见度、海温、波高、波向及各气象要素进行实时监测的大浮标海洋气象站,这是我省首个海洋气象观测站,为提高我市海洋气象灾害的预报和防御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为加强唐山地区雷电灾害预防和研究,去年市气象局建成唐山地区雷电监测网,共包括5台闪电定位仪和5台大气电场仪。闪电定位仪能够精确定位唐山全区雷电信息;大气电场仪能够感应10公里半径区域内大气电场的堆积变化对雷电预警,这也是我省目前最为完善的地市级雷电监测系统。
防雹增雨能力在综合气象监测系统及灾害预警预报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气候资源不仅是社会发展的经济资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资源。市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提出“向空中要水”的思路并付诸实践,通过飞机、火箭、高炮进行科学的人工增雨,截流空中云水资源,每年可为我市增加降水50至100毫米,可增加蓄水7至13亿立方米。2006年,我市又建成了全省一流水平的“人工影响天气远程同步指挥系统”。截至去年底,我市已有火箭发射架20部,“三七”高炮十门,人影作业车12部。今年,我市即将启动“冀东飞机人工增雨基地”的建设,在全省首家地市推出飞机增雨作业项目,为唐山人民带来更多甘霖和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