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雷技术论坛|防雷检测论坛

 找回密码
 入住防雷宿舍
查看: 1646|回复: 1

[人物访谈] 邱传睿:大规模雷电观测网的建立,将为我们争得更多话语权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10 11: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防雷》:您从哪一年开始重点关注防雷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参编的第一个防雷标准是什么? 邱传睿:铁道科学研究院的防雷研究工作是从1964年开始开展的。1978年建成防雷实验室。当时是全国较好的两个以电子设备为研究对象的专业防雷实验室(另一个在广州邮电科学研究所-现在的广州电信研究院)。从防雷室成立开始就从事防雷理论的研究。 本人1978年由北京铁路局调到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防雷研究室工作。当时主要的工作有: a 调查铁路现场的雷害情况,研究雷害的地理分布,击坏的设备类型和雷害原因及规律,绘出全国雷害分布图。 b 研制防雷设备。铁科院防雷室参与了我国氧化锌压敏电阻、大功率陶瓷放电管的研制,并提出了我国铁路通信信号设备需求的氧化锌压敏电阻、大功率陶瓷放电管的技术规范。 c 根据当时的防雷设备,提出防雷方案。制定了《铁路信号防雷暂行办法》,1983年被纳入铁道部部令577号文件。 1982年参加了我国第一个电子设备防雷标准《电子设备雷击试验方法》、《电子设备雷击试验导则》的编制,该标准在1983年发布为GB 3483-1983《电子设备雷击试验方法G》和GB 3484- 1983《电子设备雷击试验导则》。1985年该项目获邮电部科学进步三等奖。 《中国防雷》:如果要给中国现代防雷产业的初始定个时间的话,您认为什么事件可以作为标志性的开端? 邱传睿:其实我国的防雷科研和防雷实践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候,就拿我了解的通信设备防雷来说,可以从1905年法国人在北京长辛店开办“铁路通信设备修理厂”生产通信线路用的间隙避雷器算起。现在也有100年的历史了(实际上与西方国家是同步的)。然而现代防雷则是由国际电信联盟的K.27标准以后针对电子设备而提出的。在全世界,各国都将防雷作为其它行业的附属部分而存在。而我国,则将防雷和其它专业分开作为一个单独的产业。因此,应当以1999年10月31日通过、2000年1月1日实施的《气象法》出台为标志界定我国防雷产业的发端。虽然以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一批专业防雷企业,但是从理论水平、实际规模及人员构成上看,都只能算是在初级阶段,与电力部、邮电部、铁道部的专业研发人员比较,还有相当的差距。在《气象法》出台后,整合了各方面的人才,同时又吸引了相当多的人才加入防雷工作中来。可以说,至此防雷已经作为一个产业出现在中国的大地。 而我国防雷产业的年产值和全国各部门在防雷上花费的费用也是其它国家难望其项背的。在1997年,我国防雷界爆发了关于“消雷器”的大辩论。实际这是一项很好的讨论题目,但后来却无疾而终。让我和许多老防雷工作者大惑不解的是好多类似的设备在国外禁用,但在我国却有不错的销售业绩。我国已经成为各国“另类”防雷设备的最大试验场。 《中国防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内有哪几家专业的防雷企业?当初的状况怎样?代表人物有哪些? 邱传睿:要按年代分,实际上1980年代成立的专业防雷公司仅有两家:中光据说是在1987年成立,地凯成立于1989年6月。在1990年1月18日,爱劳也宣布成立,按年代分他不能算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物。但上述三家,我知道的第一家却是爱劳防雷公司。另外两家的防雷产品被人们知道应当说是在1990年代中期。从它们研发产品的性质来看大家也知道其中的奥秘,所以我要将我的看法说出一定要得罪一些朋友。商业运作嘛,也是容许有些炒作的,所以不说了。 实际上,活跃在防雷战线上的并不是这几位公司的老总,而是刘继、解广润、王煦时、马宏达、陈慈萱、许颖、王厚余、林维勇、陈朝凯、欧清礼、张力欣等同志。以上各位对防雷理论的贡献是公认的,而以后各防雷公司的老总算是企业家吧,他们的贡献是发展了做大了我国的防雷产业。 《中国防雷》:在您的印象中,最早进入中国的国外防雷品牌有哪几个?当时的市场需求情况怎样? 邱传睿:要说进入我国的防雷品牌,我了解的是日本的NEC,在918事变前后即进入我国东北,有些产品一直用到文革完后。还有就是德国的西门子,解放后用的是东德西门子的产品,但在有的地方,我还见过解放前由德国进口的西门子产品。 若以改革开放为界限,那么进入我国最早的防雷器是日本的产品。1983年,铁道部开始使用日本山光社的铁路信号专用防雷器。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被德国产品取代,现在看来,这种取代是付出了代价的。 然后,英国FUSE的防雷器进入中国(1980年代末),但由于他们对产品的执着和对中国市场规则的不了解,至今仍然业绩平平。澳大利亚的品牌也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由于是高端产品,也是不为中国人认识的。美国的高端防雷产品也在这时进入中国,由于是高端产品或者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代理,所以在中国的业绩也是平平。同样,日本的高端产品也在中国碰得头破血流。我到现在为止还不能解释为什么高端的防雷产品在中国不能得到认同。 在日本山光社和英国FUSE之后,德国OBO进来了,到1990年代末,德国DEHN也进入中国市场。 这些外国产品进入中国时,正是我国的计算机系统大发展的时期,对防雷产品的需求旺盛,加之成功的市场运作和我国防雷普及有一定缺陷以及雷电是小概率事件,因此市场的运作是否成功对销售的影响极大。 《中国防雷》:国际品牌对中国现代防雷产业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邱传睿:国外防雷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符合改革开放的政策,也使我国防雷企业开阔了眼界,对提高我国防雷产品的质量是有很大功劳的。但某些不负责任的宣传,可能将来会使大家回过头来进行检讨,例如:对3加1的反思就是例子。这些不负责任的宣传不代表国外品牌的缺失,可以说国外品牌在总体上质量是好的,而问题可能出在代理环节。也就是说,代理的故意或代理的水平不高是其主要原因。《中国防雷》:能否列举一些对中国防雷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专家、学者? 邱传睿:人无完人,不好评价。让别人说去吧。 《中国防雷》:您认为哪些事件对防雷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邱传睿:1999年10月31日通过、2000年1月1日实施的《气象法》规定气象部门主管防雷工作; 全国雷电防护标准委员会于2000年11月成立; 中国气象学会雷电防护委员会于2003年11月成立; 关于实行防雷工程和设计资质审查的行政许可; 2002年,IEC 81委员会年会在我国北京举行; 2002年,IEC 81委员会年会期间,中日韩三国委员达成轮流举办中日韩三国防雷论坛的协议,第一届中日韩三国防雷论坛于2003年在我国北京举行; 2004、2006两次对国内外低压配电系统防雷产品进行集中测试; 公布GB/T 21413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关于“消雷器”的讨论; 2007年5月,开县某小学雷击伤亡事故。 《中国防雷》:最有价值的技术创新是什么? 邱传睿:从学术的观点看,只有我国的雷电预报预警系统及雷电观测网的建立,使我国在将来的国际会议上有话语权。可以预见,由于我国开展大规模雷电观测,许多有关雷电机理的观点将面临改变(我国雷电观测规模之大只有美国和日本可以相比;而德国,说实话,我倒现在不明白为什么以美国为代表的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还是对其编制的标准有诸多的批评)。其余许多公司鼓吹的所谓创新,大部分都经不起物理学、电工学、数学理论的检验,也不为我国老一辈防雷工作者认同。例如,目前有公司宣传的所谓隔雷器,实际上是早就有的防雷隔离变压器(美国叫超隔离变压器、日本叫防雷变压器)换了一个名称的说法,还有许多例子。 《中国防雷》:争论最多的防雷/接地问题有哪些?目前还有哪些问题困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邱传睿:10/350波形的争论、接地电阻值的测试和要求问题分歧较多。前者将不久尘埃落定(由于美国、日本、我国有幅员辽阔的雷电观测网);后者可能还会有一段时间的争论,但总有水落石出之时。 《中国防雷》:概括一下这二十多年来防雷技术水平的演变。 邱传睿:我国的防雷技术及产品在世界上由幼稚到成熟,现在可以说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外水平了。 《中国防雷》:最近几年您参与了哪些重大防雷工程项目? 邱传睿:铁道部信号系统防雷整治。 《中国防雷》:对防雷行业的现状和未来有何看法? 邱传睿:现在加入防雷工作的年青人增多,这些人有思想、有魄力,将推动我国的防雷工作向科学、理智、健康的方向发展。
楼主热帖

签到天数: 43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9-11-23 10: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篇文章转: 防雷资讯网和《中国防雷》 http://www.e-engineer.com.cn 版权属于防雷资讯网和原作者。 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防雷宿舍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中国KBTE防雷技术论坛,防雷检测资质,防雷工程技术网,防雷资讯网,防雷方案设计,防雷工程施工,建筑物防雷接地交流社区

GMT+8, 2024-4-24 15:47 , Processed in 0.114656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