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glei5 发表于 2010-10-8 15:30:28

河南小伙设计嫦娥二号防雷方案 保驾嫦娥奔月

河南小伙设计嫦娥二号防雷方案 保驾嫦娥奔月
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拖着橘红色火焰的长征三号丙火箭直冲云霄,将嫦娥二号准确送入地月转移轨道。河南力量助推发射,喜泪再洒感动中原——回想嫦娥一号发射关键岗位上,河南老乡有的为火箭加“油”,有的指挥运载火箭动力系统测试发射、箭体部分结构装配、组织实施箭上燃料加注……如今,在嫦娥二号的发射中,同样凝聚着河南力量。嫦娥二号发射成功后,本报记者放弃休假,第一时间连线采访了发射场系统为发射保驾护航的河南无名英雄。
  发射前人们最担心雷电
    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首选发射窗口时段。
    10月1日18时20分许,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上空,飘起零星小雨。
    18时40分许,发射塔塔架缓缓打开。这时,雨滴渐渐变大,很多人开始担心能不能准时发射。
    而几天前,西昌总是临近晚上就下雨,9月29日晚上更是雷电交加。守候在电视机前关注发射直播的人们从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那里得到信息:现在是一切准备就绪,关键就是发射时的操作不能失误。吴伟仁特别提到天气问题,说现在他们稍微有些担心的就是天气问题,最后能不能按时发射取决于天气。下小雨没有关系,关键是怕雷电。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孙保卫告诉记者:“航天发射是高风险事业,‘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对发射任务造成巨大影响。”
    “一分钟准备!”10月1日18时58分57秒,发射现场指挥员洪亮的声音,从山谷间骤然响起。
    此时此刻,在嫦娥二号发射中承担气象观测任务的王俊超知道,发射场区的气象预报表明,10月1日发射窗口内将有小雨,从预定加注时间到进入首选窗口后一个小时内雷电概率较小,高空风和地面电场也没有制约发射的因素。虽然心中“有谱”,但王俊超仍不免有些紧张……
    19时55分,嫦娥二号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宣布:嫦娥二号卫星准确入轨,发射圆满成功。
    王俊超的一颗心放了下来,激动的热流也席卷全身。这位23岁、来自河南新乡的青年才俊激动地告诉记者:“能来到西昌卫星中心工作是非常光荣的事情,能为嫦娥二号观云测雨做好气象保障,是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事情。”
  年轻小伙设计防雷新方案
    2009年,王俊超放弃了河南省气象局防雷技术员的工作,来到川西高原的发射场区。在此次嫦娥二号发射中,他担任气象观测员。
    据同事介绍,王俊超在大学里学的是防雷技术,为嫦娥二号保驾护航的某塔层风防雷系统,就是王俊超的杰作。
    做塔层风系统,这可是发射场区气象台的“老大难”。由于西昌地区多发雷暴,每次场区出现强雷暴天气,相关设备就会被雷击损坏。王俊超到气象台工作后,得知这一情况,怎么也坐不住了,他几次深入点号,现场考察塔测设备,多方查阅防雷资料,不到一周的时间,一套防雷改造方案就新鲜出炉。发射中心领导广开绿灯,系统方案很快审核批复,项目立即上马。
    防雷模块测试不通过,王俊超就泡在点号,随便吃上几口饼干,喝上几口矿泉水,稍作休息,继续奋战。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从点号回来,坐在电脑前总结一天的项目工作,实在累得撑不住了就趴在电脑桌上睡一会儿,醒了继续在键盘上敲打。就这样连续一个月,凭着他的这股钻劲和韧劲,防雷项目成果如期应用到塔测系统中。
    2010年6月下旬,年度最强的雷暴在场区上空肆虐,许多设备在这次恶劣天气中遭到不同程度损坏,但是,经过王俊超防雷改造后的塔测设备经受住了考验。
    塔测系统防雷项目的成功改造,让王俊超在发射场区迅速“蹿红”。场区许多单位得知王俊超的“绝技”后,纷纷请他去做防雷改造,巡检防雷接地。
    在一次恶劣天气中,某技术室六台电脑遭雷击损坏,王俊超被请去现场“号脉诊断”。经过实地查看,王俊超找到问题症结:一根外接信号线引入强雷电磁脉冲,串入网络交换机,途经网线,直击电脑主板。雷击原因找到后,王俊超又现场设计防雷方案,并叮嘱工作人员以后的注意事项。回到单位,他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被中心领导通知到某雷达站巡检防雷接地。接到命令后,王俊超二话不说,坐上车就匆匆向目的地赶。在雷达站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逐个检查设备接地,并评估单位整体情况。当听说有一台电话座机每次雷雨天后都会损坏时,王俊超当即判断,电话通信线路肯定存在问题。经现场检修发现,避雷针的接地和电话线串到了一起,遇到雷雨天气时,电话机就会损坏。巡检结束后,王俊超还给该站人员上了一堂防雷课。
    该雷达站李站长说:“王俊超不仅给我们的设备带来了‘防护伞’,还给我们这些‘雷盲’带来了‘及时雨’,他真称得上我们发射场的防雷专
家!”
  塔架喷漆事关发射成败
嫦娥二号发射成功后,和王俊超一样激动的,还有来自河南省济源市的喷漆岗位技师赵长辉。“别小看为发射塔架喷漆,它可不仅仅是为发射塔架美容,而且事关防腐。”
    记者获悉,嫦娥二号发射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创造了发射塔架状态恢复转换用时记录,其中就有喷漆岗位喷漆效率的贡献。
    发射前,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计划部副部长毛万标介绍,嫦娥二号此次使用的发射塔架,于9月5日发射了鑫诺六号卫星,9月12日长征三号丙火箭转运至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短短的7天内,工作人员进行了发射后塔架的恢复。由于发射时要经受高温火焰的灼烧和冲击,发射塔架受到冲击和损失,所以,在发射后要对发射塔架的状态进行恢复和转换,以保障嫦娥二号成功发射。“以前用10多天,现在我们7天就完成了塔架发射后的工作状态的恢复和转换。”
    塔架喷漆,就是恢复转换工作状态的关键内容之一。除了恢复烧灼冲击,喷漆还要对付川西高原特有的潮湿气候,潮湿气候对发射塔架是一个巨大的破坏因素,每年因钢结构锈蚀导致的损失无法估量,刷漆对钢结构的保护至关重要。而刷涂的方法、油漆的调制、溶剂的选用,这些看似简简单单的喷漆原理却蕴含着复杂的规律。
  河南小伙为塔架“穿新衣”
   就在上述背景下,31岁的赵长辉和同事们开始为嫦娥二号的发射塔架穿新衣。
1998年,赵长辉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始从事喷漆专业。
   发射嫦娥二号的塔架是西昌发射中心的功勋塔架,执行过近40次卫星发射任务。
    9月5日,鑫诺六号卫星顺利升空,嫦娥二号任务随即启动。在为期只有7天的状态转换和射后恢复工作当中,刷漆组承担着将二号工位二层以下钢结构全部翻新一遍的重任。
    面对着庞大的塔架和创记录的7天工期,刷漆维护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在经过短暂的研究和周密的计划后,赵长辉和同事们先制定了工作计划。发射后的地沟盖板上覆盖着厚厚一层灰烬,赵长辉用磨光机亲自打磨,尘土飞扬,灰尘肆意飘散。打磨完后,头发上、身上都覆盖着厚厚的一层灰,他整个成了一个泥人。二层的钢结构位置险要,他拴上安全带,小心翼翼地爬上斜梁,仔细地除锈、刷漆。为了争取时间,他们不分昼夜地干。最终,提前两天严格按照计划书完成了所有射后恢复项目工作,为嫦娥二号任务的进一步开展抢得了先机,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赵长辉保存着为嫦娥二号发射塔架喷漆时的工作服,“上面的漆再也洗不掉了,估计也不能穿了!可是没关系,就权当是对嫦娥二号的献礼吧。我要把这工作服作为永久的纪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南小伙设计嫦娥二号防雷方案 保驾嫦娥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