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余名学生老师和家长“探秘”威海气象台(图)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whnews.cn/images/2009-03/22/xin_210306222346674361210.jpg" border=0><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认真听气象台工作人员讲解。</FONT>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IMG src="http://www.whnews.cn/images/2009-03/22/xin_2203062223461741600511.jpg" border=0></FONT>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专心做笔记。</FONT>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IMG src="http://www.whnews.cn/images/2009-03/22/xin_2203062223467522158412.jpg" border=0></FONT>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识读地表温度计。</FONT>
<P> 我市的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气象人员怎样观测天气变化?3月21日,在世界气象日到来之际,古寨中学、南山小学、戚家庄小学等学校的60余名学生、老师和家长,参加了《威海晚报》志愿者行动月第三期主题活动———“探秘”威海气象台。气象台的工作人员作为本次活动的志愿者,带领大家参观了气象台并进行了讲解。
<P><STRONG> “天气预报原来是这样诞生的”</STRONG>
<P> “雷电来临时,躲到室内是比较安全的。”21日上午8时40分许,戚家庄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姜珊和张志恒跟着老师一走进威海气象台,就被一楼大厅内的防雷宣传板吸引住了,她们赶忙将这些实用知识记到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
<P> 当日上午9时许,在威海气象台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60余名学生、家长和老师一同进入了一个摆满计算机的大屋———气象应急指挥中心。我市的天气预报信息,都是从这里发出去的。
<P> 南山小学四年级三班的毕琳看着眼前正在播放的天气预报幻灯片,好奇地和同学们讨论着,并向现场的气象专家崔晶请教。“天气预报制作分为四个步骤。”对照电脑中各种运动着的气象云图,崔晶向学生们介绍说,气象工作人员首先要通过温度计、湿度计、气象卫星等工具观测天气,并将这些数据制作成天气图,各类天气信息经过充分分析后,就可以向外界发布了。
<P> 听着专家的讲解,围聚在崔晶旁的小朋友们认真摘录着“重要信息”。南山小学四年级一班的周毅说,他一直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非常好奇,只是没有机会学习,这下可算弄明白了。在现场,为了将字写清楚,周毅干脆蹲到了地上,以腿当凳子,认真做着笔记。
<P> 现场介绍过后,崔晶对学生们进行了即兴测试,考考谁对天气预报的制作步骤记得准确。她的问题一提出来,南山小学四年级三班的毕琳就一字不差地准确答了出来,周围的人都为她的精彩回答鼓起了掌。
<P><STRONG> 科普展览室里大开眼界</STRONG>
<P> “下一站我们将要参观的是科普展览室,在那里,我将带领大家认识一些‘古董’级的测量天气器具。”气象工作人员的话音刚落,市第二实验小学的于子昂就一个箭步冲到了队伍最前方。
<P> 毛发温度表、蒸发专用台秤、冻土器……望着形状各异的各种气象器具,于子昂和其他小朋友紧紧“粘”在讲解员身后,边听讲解,边不失时机地“抛”出各种问题。
<P> “这是一支笔吗?”跟随姐姐来参观的小朋友王程玮对那些像笔的增雨弹很感兴趣,并提出了一个让讲解员忍俊不禁的问题。“这叫增雨弹,我们就是利用它们进行人工增雨的。”随后,讲解员为现场的学生和家长们介绍了增雨弹的增雨原理和他们增雨作业的过程。
<P> “这就是测风向和风速的风向风速计,这个不起眼的小东西从气象设备不发达的时候就开始使用,至今在天气信息采集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气象展览室一个锈迹斑斑的风向风速计吸引了古寨中学初一学生谷颖的目光,她努力回忆着她学过的地理课本中风速测量的相关知识。“在参观的同时,温习了地理知识,真开眼界。”谷颖对于讲解员细致的讲解十分满意。
<P> 当讲解员介绍到冻土器时,谷颖的同班同学谷铮忽然想起了几天前学到的一篇课文,“这个工具是不是常用在青藏高原上啊?那里海拔高,地面容易有冻土。还有,咱们最近在学詹天佑修京张铁路的这篇课文,他修铁路的时候用没用到这个工具呢?”她恰到好处的补充提问让她们的班主任孙老师十分欣慰。
<P> “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浅,亲眼看到的东西印象更深刻。”孙老师说,中小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通过这样的实地学习活动,除了能让他们开阔眼界,还能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
<P><STRONG> 争先抢占“动手”机会</STRONG>
<P> 在科普展览室参观时,南山小学四年级一班善于动手的小“能人”王春杰,不仅对各种气象器具的名称和使用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参与测量天气信息,他也充满期待。为了让前来参观的学生学有所获,记者在现场设置了一个气象知识竞答的互动环节,参与竞答并获胜的学生可以获得亲手测量降雨量、地表温度和观测风向的机会。
<P> 为了抢占“动手”机会,王春杰等更加用心地记录着讲解员的讲解,并暗暗“估”着题目:器具名称、用途、使用原理及使用的年代……凡是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们都用心记录着。“孩子,你过来记记这个增雨弹,说不定考得着!”鲸园小学四年级三班、参加过本报小记者培训活动的倪文慧,在她妈妈提醒下,将增雨弹的所有知识都记到了采访本上。
<P> 当日上午10时许,参观活动进行至第三站观测场时,第一次竞猜活动开始。为了抢到测量降雨量的机会,所有学生都紧紧聚在出题人旁边,准备随时举手抢答。
<P> “增雨弹是使用什么‘呼风唤雨’的?” “碘化银!”出题人话音刚落,早有准备的王春杰就迅速举起了手,并准确说出了答案。他因此得到了专业气象工作人员的指点,利用“古董”雨量器,完成了一次降雨量测量工作。“以前做过这样的实验,本以为没有难度,可到了关键时刻才发现,专业测量和简单的实验是不一样的。”虽然认真完成了测量,但王春杰还是因为自己的动手能力不够“完美”而“郁闷”了一阵子。他说,下次有机会,他希望试试其他测量项目。
<P> 除了测量降水量,于子昂和倪文慧还分别获得了一次读地温的机会。“这时的地温是14℃,最低地温是-3℃。”倪文慧准确读出了当天的地温。
<P> “前不久,她参加小记者活动时参观了定远舰,回家时兴高采烈地告诉我收获很大。因此,当我从报纸上得知参观气象台的活动消息后,赶紧给她报了名。”看到倪文慧灿烂的笑容,她的妈妈高兴地说。
<P><STRONG> “希望多举办这样的科普活动”</STRONG>
<P> 兴致勃勃地参与了部分测量项目后,当日上午11时许,参观队伍来到了活动的最后一站———移动气象台,参观它的内部配置和结构、了解它的用途。
<P> 大家心目中“神秘”的移动气象台,外观上与普通汽车无异,走进它狭小的车厢,大家才发现里面设备齐全。因为车厢狭小,每次只能容许三至五名同学进入参观。为了抢先一睹移动气象台的“神秘”构造,南山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刘熹竹赶忙拉着好朋友王昭文,先行“钻”进了车厢。
<P> “在这个移动气象台,我们可以观测到气象应急指挥中心能够观测到的所有天气现象。大家看眼前这个大机器……”讲解员再次为刘熹竹等同学温习了一遍气象知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没想到一个小汽车,能有这么大的用途。”听说移动气象台可以直接开到突发事件、森林火险现场,监测天气情况,并能和全国的气象部门联网交流信息时,她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P> 这个外观不起眼的“神秘汽车”,不仅让学生们着迷,家长们也十分感兴趣。急于进车参观又没有机会,于子昂的父亲只好从司机位置上挤进了车内,和其他小学生一起,津津有味地听着讲解员的解说。
<P> “听说下周,晚报志愿者活动月第四期主题活动会走进山大天文台参观,我一定带着儿子参加。”于先生说,晚报组织这样的参观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也使参加活动的家长学到了很多知识。
<P> 和于先生一样,参加参观活动的60余名学生、家长和老师一致表示,通过这次“探秘”气象台,他们学到了很多不曾了解的气象知识。
<P> 当日上午11时30分许,参观完毕后,所有学生都得到了一份威海气象台提供的礼物———气象知识画册。手捧画册,大家意犹未尽地离开了气象台。</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