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光伏产业异军突起的背后 面临"危、难、坎"
浙江光伏产业异军突起的背后 面临"危、难、坎"连日来,本报记者在探寻浙江光伏产业崛起路线图的同时,对这一产业发展面临的“危、难、坎”,进行了深入调查,并进行了深层次思考和研究。
看当下,
须防产业“低端扎堆”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主要由硅提纯、硅锭/硅片生产、光伏电池制作、光伏电池组件制作、应用系统五个部分组成。在整个产业链中,从硅提纯到应用系统,技术门槛越来越低。相应的,企业数量也越来越多,且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利润主要是集中在上游的晶体硅生产环节,上游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优于下游。
近两年,浙江民营企业进军光伏产业,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包括拉晶、切片、电池片、组件封装等领域,特别是组件封装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企业集中度也最高。
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建宏告诉记者,在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做组件封装就没有生命力了。特别是近期硅片价格上涨,如果没有自己的硅片厂或电池片,组件厂的生存会比较艰难。据介绍,今年六七月份我省就倒闭了好几家封装厂。
业内人士提醒,浙江光伏企业一定要注重品质和特色,千万不能再走低端复制的老路子。浙江昱辉阳光能源公司董事长李仙寿认为,对于后来者,必须动脑筋在装备、配件等细分市场做出自己的特色,这才是浙江企业的优势。
据本报记者调查,今年省内特别是嘉、绍一带又有数十家企业投入太阳能电池生产。其中不乏纺织等传统企业的老板,花上三五千万元、建一两条生产线。周建宏提醒:“光伏产业投入很大,像昱辉、宁波太阳能这样的公司,几年下来投资已达几十亿元。在投入的同时,还要考虑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因为新兴产业的技术、设备更新速度很快。这么多企业建生产线,如果不注重技术研发和储备,风险会很大。”
浙江光伏企业数量多,但“个子小”,客观上使得各级政府的扶持措施变成“天女散花”,难以明确重点培育企业,光伏企业普遍面临投入资金缺乏、科研技术平台支撑不足等难题。业内人士认为,我省应该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如何集中资金对骨干企业、相关科研机构就关键技术研发进行重点扶持。这也是避免“低端扎堆”的关键。
望未来,
“母鸡”下蛋困难不少
如果把利用太阳能发出的电力比做“鸡蛋”,那么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制造就是“母鸡”。
国内外对光伏产业的普遍成本计算是这样的:一块晶体硅做成的太阳能电池板可应用25年左右,如果安装到一座太阳能电站上,基本上两三年就可收回所有的制造和安装成本,剩余的二十几年就可坐收太阳能发电的丰厚收益。
显然,“鸡蛋”更赚钱。光销售太阳能发电设备,挣的主要还是加工费,是小钱甚至是辛苦钱。想要有更高的收益,就必须在太阳能发电领域花功夫。
据调查,浙江光伏企业目前集中在卖“母鸡”上,也就是说,光伏产业链中最赚钱的发电环节尚未涉足。这一情况,在江苏等国内其他省份的光伏产业中大体相同。
是成本限制,还是体制掣肘?
原因一:光伏电力居高不下的价格。
根据测算,眼下光伏发电成本在1.3元/度左右,预计2年内可到1元/度左右。如果建光伏电站想达到8%至10%的内部收益率,折算到光伏特许权项目的上网电价,每度太阳能电价至少要达到1.4元。而眼下传统电力的最高工业用电价格每度才1元。
眼下太阳能电力与传统电力在价格上无法竞争。国外之所以能大规模应用太阳能电力,除了生态理念的先行,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补贴。而国内,政府尚未出台有力且可操作的补贴政策。
原因二:光伏电站的高额投入。
据不完全统计,视不同的地域条件及土地成本,光伏电站目前在国内的投资成本每兆瓦在2000万至5000万元之间。建一座太阳能电站的投入,动辄就要几十亿元,这对浙江民营企业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
调查中,不少浙江民企建议,资本进入光伏发电,除了国家政策扶持外,更需要金融创新工具的引入。光伏电站的投资,可以参照建设高速公路的模式,吸引信托与保险等机构进入,使民企获得金融支撑。像英利、尚德、向日葵等光伏企业,就在尝试与国外的基金合作在国外建光伏电站。
原因三:光伏发电的上网难题。
记者在省内不少光伏企业的生产基地看到,厂房和办公楼屋顶都已经或正在安装太阳能电站,大的有5兆瓦,小的也有2至3兆瓦。据了解,这些项目或为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或为“太阳能屋顶计划”示范工程。然而,这些自备电站发出的太阳能电力,尚没有一家可以并入电网。
究其原因,要么是电网公司给出的并网条件过于苛刻,要么就是电网公司认为“技术上不可行”,障碍重重。
此外,国家早在去年3月23日出台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的暂行办法,决定有条件地对部分光伏建筑进行每瓦最多20元的补贴。但时至今日,省内这些光伏企业绝大部分还没有享受这一优惠政策。
对于打算在发电领域分一杯羹的民营企业来说,更深的阴影正压来。8月10日,我国第二批光伏发电招标将正式开标,招标总额将达到280兆瓦,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然而,目前报名参加竞标的多是五大电力集团等央企巨头,民营企业寥寥无几。有分析指出,面对“价低者得”的游戏规则,民资除了黯然退出别无他路。当然也有人指出,民企拥有设备成本优势和先进技术,作为“配角”,可以为央企提供设备与技术管理。此前国内多次招标中也不乏国企与民企合作的例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