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乐:太阳能热水器迎来高速发展机遇期
万家乐:太阳能热水器迎来高速发展机遇期近几年来,中国已发展成为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世界第一的国家,是新能源领域里为数不多由我国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位置的行业。但该产业的主要支撑力量完全来自于市场,虽然与光伏产业一母同胞,但由于缺乏政策层面的阳光普照,光热产业长期处于较为无序的竞争状态,而且相比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老大——尚德太阳能电力数十亿美金的市值来说,整个光热产业的产值仅500亿元人民币左右。这种剪刀差,形成了一个极不相称的市场格局。而今,太阳能热水器中标家电下乡成为太阳能光热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契机,光热产业正迎来竞争的新格局。
从“野战排”到“国家队”
过去,光热产业像是太阳能产业中的“野孩子”,在民间野蛮生长。可2008年以来,情况就不同了,太阳能光热企业迅速聚集了中国媒体的目光,这得益于各种利好消息的出炉,家电下乡政策让它从“野战排”成为“国家队”,而低碳经济的井喷则让该行业在过去的一年里增幅超过了前三年的总和,从350亿元增长到600亿元。一直以来皇明太阳能一家独大的格局转变为群雄争霸,包括四季沐歌、力诺瑞特、太阳雨在内的新军已有青出于蓝之势,在农村市场中声名远播。显而易见,作为新能源先锋的太阳能光热产业,正在迎接它的发展高潮。
按照国家新能源振兴计划,每省3市工程示范,4县工程示范,扩大太阳能下乡,加速出台优惠政策。山东、江苏抢占了先机,山东省通过立法形式把城市的太阳能应用量提高到60%,农村应用量从5%提高到20%,江苏省则规定从2008年1月1日起,所有新建的12层以下的建筑强制安装太阳能。紧跟其后,深圳、大连、厦门、沈阳、青岛、昆明、郑州等都已出台了相关强制安装的政策。如果这些城市都装上太阳能热水器,数字将十分庞大。而如果农村市场的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20%,则会给全行业带来1200亿元以上的销售额,据中国家电协会秘书长姜风预计,2020年,中国农村太阳能应用量将达到60%以上,而销售额将高达3600亿元以上。
此外,太阳能热水器产品的出口国家也主要是以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农村市场为主,这一部分地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相对比较小。所以,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严峻的日子里,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出口贸易增长了70%,达到3亿多美元,取得了令人羡慕的业绩。
行业井喷前夜
如果说2009年以前的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属于消费者教育阶段,那么2010年就是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时代。2009年,太阳能热水器销售一路高歌,在经济危机的逆势下全行业实现30%的增长。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让中国的光伏产业陷入一片愁云惨雾之中,但光热产业却因为受益于家电下乡运动而进入井喷期。
新能源已经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没有政府的补贴,一个国家的新能源产业很难发展得起来。欧盟各国太阳能政府补贴已经达到30%至50%,南非在2008年也提高到30%补贴。虽然中国补贴只有13%,但过去无人关心无人问的局面已被打破,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绳索已经解开。诸多利好政策激活了庞大的内需市场,技术的日趋成熟与成本的日益降低,让太阳能热水器越发普及起来。
有人测算过,每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每年可替代标准煤150千克,相当于节电417度,可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排放物170千克。因此,如果企业的规模达到100亿元,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近1亿平米,可以累积替代常规能源标准煤2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也可以达到3000万吨。如果按照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寿命15年计算,太阳能光热折合发电成本仅为0.15元/度,比光伏发电低几十倍,比常规能源发电成本低一倍左右。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既利于企、又利于民的双赢之举。
“哥本哈根大会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节能减排上,太阳能作为新能源的先锋,将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每每谈及太阳能,四季沐歌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李骏都会兴奋不已。2010年1月29日,他率领四季沐歌的上千名精英经销商和合作伙伴,在深圳明斯克航母上向世界发布了“一起行动,做低碳企业,做绿色主人”的倡议,呼吁全球的企业和公民“关爱绿色星球,共建低碳家园”。与这一倡议同时发布的,是四季沐歌为了迎接行业井喷而精心准备的“华南战略”,正式进军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程度不高的南方市场,以北京为圆心,连接沈阳、兖州、连云港、洛阳四大生产基地,筹建西南、华南两个生产基地,实现对基地周围市场的半径辐射,完成全国快速反应布局。
有专家指出,随着低碳经济浪潮来临,新能源行业成为了肩负重任的先行者。我国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已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已经成为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保有量最大的国家,成为了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典范。对于企业来说,问题的关键在于扩大规模。某种程度而言,太阳能热利用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资本与市场之间已形成了一个相对良性的循环圈。资本必然向少数市场表现好的企业聚集,在这个即将飞速增长的行业里,谁获得先发优势,谁就会有可能走上强者恒强之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