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bmde 发表于 2009-11-25 16:21:22

移动支付产业当由谁主导?

今天,手机在个人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超越了基本的信息沟通工具之后,手机已经成为一个聚合个人生活、娱乐、交易的平台。信息沟通的需求使得手机成为人们不可离身的基本工具,进而使各种应用和业务向手机聚合成为可能。金融业务和电信业务在手机终端上融合所产生的手机支付业务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手机支付VS手机银行:融合争夺战

  进入2009年,运营商利用自己庞大的用户规模优势强势介入使得移动支付变得星光璀璨。以中国移动为例,借助世博会契机,基于非接触式的RF-SIM卡,中国移动推出了可以刷卡购物和用餐的“世博手机票”,同时在广东等省市积极开展小额支付的试点。

  资源禀赋不同,决定了各自选择的发展路径也是不同的。在移动支付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推出了手机银行,看似不同于电信运营商的手机支付业务,实则殊途同归。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也都在2009年高调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基于WAP或者客户端方式提供账务查询、转账、费用缴纳等金融性银行业务。这些国有银行在推广手机银行上也是不遗余力,以工商银行为例,办理手机银行的客户可以在促销期间享受免首年年费以及汇款两折的优惠。

  可以说,电信运营商的手机支付和银行的手机银行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支持替代现金的交易。即使具体到运营商的手机支付上,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例如中国移动选择的非接触式的SIM卡方案,而且手机支付账户与银行账户是独立的;中国电信采取的是手机号与银行卡绑定的方式,中国电信并不设置单独的资金账户,其操作方式也与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类似。

两条路线主导者不同

  由于采取的方式不同,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两条基本的产业发展路线:一条就是运营商占据主导地位,类似中国移动的移动支付,从独立的资金账户、移动终端的发卡、商户刷卡终端到个人和商户的拓展,基本是由运营商独立运营;另一条就是电信运营商与银行的松散合作,所有的基本金融业务操作都基于银行卡,电信运营商除了提供用户和通道之外,其提供的移动支付的业务功能以及目标市场更多与银行的手机银行类似。

  那么,哪一种模式更适合中国的市场需求结构呢?或者说在金融与电信业务的融合中,对于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金融机构和电信运营商来说,问题的关键是,围绕手机开展的金融业务的产业链到底应该如何构建,以及由谁主导更有利于产业成熟和发展,对于这些问题业界有些不同的争论。

运营商主导的理由

  笔者以为,从移动支付对用户便利性的支持、交易的安全需求、产业成本结构以及国外的经验来看,由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产业模式或许更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首先,移动支付能够发展的前提是大幅度降低用户的操作门槛。我们知道各大银行都有自己的电子银行,能够提供大部分的金融业务操作,例如查询、转账、缴费等。可是电子银行的推出并没有极大地降低银行的服务成本,在四大银行的营业厅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排得很长的队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电子银行的操作门槛比较高,对那些缺乏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客户来说,通过电脑来操作金融业务令人生畏。在功能完备操作手段多样的计算机上操作尚且如此困难,我们可以想象在手机上下载客户端或者通过WAP浏览器输入银行网址、登陆、找到按键或者触摸屏点击页面按钮对于用户来说门槛有多高。

  因此,从使用的便利性和降低用户门槛的角度来说,如果能够覆盖各种层次、各种终端类型的上亿手机用户,那么非接触式的SIM卡方案或许是最佳的选择之一。通过更换一张SIM卡,用户就可以方便地靠近刷卡终端完成资金支付,其便捷性要远远大于WAP或者客户端版本的手机银行。

  其次,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解决用户对资金安全的担忧。手机银行可以解决用户的身份认证问题,可是由于不能像电脑那样能够提供外部密钥确保交易过程中的数据加密,因此在交易过程中,通过手机的金融业务操作就很容易被截取。以基于WAP浏览器的手机银行为例,很多浏览器的历史记录如果用户没有及时清空,就有可能在手机丢失后成为黑客们破解的突破口。此时,独立的资金账户和非接触式SIM卡方案的优势就显现出来。这是因为,非接触式的SIM卡提供了一个独立的存放交易安全数据密钥的地方,通过与运营商建立的证书管理中心和认证数据中心交互,不仅能够解决用户的身份认证问题,也能够同时确保对交易数据的加密。而且,独立于银行账户的运营商设立的支付资金账户的存在,能够确保在银行账户被暴露之前,存在一个足够安全的缓冲和隔离防护带。

  再次,从产业成本结构来说,非接触式解决方案最大的成本结构在于用户终端上SIM卡的更换以及在商户侧刷卡终端的大规模部署。这些成本成为制约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巨大资本门槛。对于银行来说,他们早已大规模部署了银行卡刷卡终端,可能没有足够的利益动机来承担这两部分成本。但是对于运营商来说,不管是出于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空间还是出于竞争的需要,实现对手机用户的高度黏着以及从数亿用户那里快速获得规模效应以实现迅速降低成本的可能,都给了运营商足够的动机去承担最开始的成本。

  最后,从国外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经验来看,大部分也是由移动运营商推动和主导的。以日本为例,其运营商巨擎NTTdocomo在成功推出i-mode手机互联网服务后,于2006年10月份正式推出基于手机的手机信用卡服务,深度介入金融服务业。而在韩国,移动运营商SK电讯也作为驱动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主要力量,向市场提供手机信用卡服务。这也是由于运营商掌握着用户,也掌握着用户的入口和通道,相比银行机构而言在用户的掌控力度上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

争夺只是开始

  其实,从业务定位来讲,银行的手机银行和电信运营商的移动支付是不同的,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银行的目标是降低服务的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而运营商是为了寻找新的增长和捆绑用户。不过殊途同归,为了利益或许还会有新的争夺,那就要看谁能掌控用户,方便用户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移动支付产业当由谁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