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熟时节家家雨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正当每年6~7月江淮流域梅香四溢,果实累累的时候,淫雨总是昼夜滴滴答答地下个不停,不时还伴有雷鸣,它与水乡泽国上呼下应,煞有一派风景,人们称它为“梅雨”。“梅雨”之称由来已久,早自南北朝,唐代诗人王建在“江陵即事”一诗中写道:“瘴云梅雨不成泥,十里津关压大堤。”就是指现湖北的荆州市,在那湿热瘴气笼罩的梅雨天,长江边的沙地却不会形成泥泞,又由于梅雨与洪水有缘,诗人油然生句:十里津关压大堤。这种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也不只是我国江淮独有,韩国与日本的南部地区也存在同样的现象。由于梅雨时间长,空气湿度大,温度比较高,有利于霉菌滋生繁衍,食物、衣物等极易发霉,故又被人们称为“霉雨”。 一般梅雨区呈东西走向,宽度有时达300~400公里,有时只有100~200公里。梅雨期也会出现2~3个晴好天气,属于梅雨间歇现象。一般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中旬前期出梅,约20~30天,雨量一般在200~400毫米,但各地各年有较大的差异,个别年份,入梅最早在5月底6月初,出梅最迟到7月底8月初。湖北省气象局曾经做过异常梅雨现象(旱梅与涝梅)的分析。所谓“旱梅”,是指“空梅”或出梅早的年份,盛夏伏旱露头早、旱期长,从而加重了伏旱的危害。如1961年和1978年,都在6月中旬副高脊线即北跳北纬27度,江汉平原和鄂东地区在副高的控制下晴热少雨;另如1959年、1972年、1976年均属出梅早的年份,较常年提前5~13天,使梅雨期降雨量少。所谓“涝梅”,是指入梅早,出梅迟,梅期长,降水特多的年份。这又分成稳定持续型与间歇持续型,如1954年和1969年即属稳定持续型,导致长江中下游特大洪水,湖北省农田受灾面积达185万公顷。另外是间歇持续型,主要是在进入盛夏后,副高脊线又由北纬30度突然退回到北纬20~25度之间,带来几天降水降温天气。但个别年份由于副高脊线南回时间过长,由此变成了“二度梅”。1980年就是这种类型,梅雨期达72天,降雨日达41天,降水量878.0毫米,造成严重洪涝灾害。
正常的梅雨,不仅能满足水稻、棉花由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旺盛期的大量需水要求,而且梅雨可以装满塘堰、水库,解决以后伏期干旱的用水之需。因此,各地应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根据梅雨发生规律,对水资源实行优化调度,以缓解洪涝、干旱灾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