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仲江:实践练就竞争力,创新造就真人才
此篇文章转:防雷资讯网和《中国防雷》
http://www.e-engineer.com.cn
版权属于防雷资讯网和原作者。
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谢谢!
1999年,在中国气象局及其职能和业务部门支持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南信大”)开始计划培养四年制雷电防护专业人才,此前,该校已多次举办全国范围的防雷业务技术人员培训班。2000年,经中国气象局认可,“南信大”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雷电防护与电磁兼容方向”面向全国招生。2004年输出首批毕业生。
2005年,教育部批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家设立“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专业”,并正式招收首届防雷专业新生92名。2007年,在连续办了三期雷电防护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基础上,“南信大”被批准为当时全国唯一的“雷电科学与技术”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初步完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层次齐全的防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正值高考录取和大学生毕业的关键时期,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和谋求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是当下家长和应届毕业生十分关心的焦点。本刊记者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雷电科学与技术系杨仲江老师进行了专访,让各界朋友对这所国内第一家开设防雷专业的本科院校有进一步的了解。
《中国防雷》:杨老师,您好!作为国内第一家开设防雷专业院校的学科带头人,请您介绍一下”南信大”这几年的在特色专业建设上的发展状况。
杨仲江:为了适应防雷减灾工作对雷电防护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在2005年正式开设了“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非常重视雷电科学与技术这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建设,2007年将此专业列为学校的特色专业,今年又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在2007年7月于我校首次召开的全国防雷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上,中国气象局法规司、防雷办等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充分肯定了我校为适应国家人才需求设立雷电专业而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尤其对我国防雷教育事业在短短的几年就实现了从防雷在职培训、专科、本科教育一直到建立硕士、博士点的完整的教育体系感到惊奇和欣慰。
在该次会议上,与会代表对各院校防雷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学生生源和就业分配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分析。
防雷作为一项理工科兼具的综合性较强的特色专业,在我校很受重视,多次邀请国内外防雷专家、高校相关专业教授等进行专业建设研讨,形成了电气电子、气象为主、气电结合的办学特色。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我校防雷专业深受考生和家长的青睐。
《中国防雷》:作为第一家开设防雷专业的大学,“南信大”的师资力量如何?
杨仲江:“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专业”纵跨大气科学、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等多个领域,要求教师具备较好的基础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我校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9人,讲师3人,实验教师3人,专业课教师中博士占57.1%,硕士以上占88%。我们还特聘气象及电力系统的防雷专家郄秀书、张义军、周文俊、张小青等任博师生导师,这极大地提高了我校的师资队伍实力和在行业中的地位。
《中国防雷》:作为一项理工科兼具的特色专业,防雷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您们如何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
杨仲江:除了优良的师资队伍,我校在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也很舍得投入。我们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了实验室的系统规划,本着统一规划、分批建设的原则,着眼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生产实习,兼顾雷电防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加强防雷专业实验室建设,现已初具规模,可以满足我校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大气科学、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防雷工程设计、防雷工程检测和验收、建筑防雷、信号系统防雷等13门课程的实验教学需求。学生在此实验室完成各项实验训练,可熟练地掌握防雷工程设计、产品测试、质量检测等技术,使学生具有用课堂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成为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实际防雷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南气雷击实验室
最近,学校已将防雷实验室的进一步建设纳入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建有特色专业实验室的规划中。预期在今后的几年中,将会有近千万的资金投入,把防雷实验室建设成为防雷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达到国内高校一流的水平。通过示范中心的建设,合理共享资源,丰富实验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实验设备,加强实验师资力量。实验室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增大,以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防雷》:除了“软硬兼施”的学校教育外,“南信大”的对外交流多不多?
杨仲江:我校防雷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有上级主管部门的主导,还有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和这些机构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比如像上海、北京、深圳、南京、苏州、无锡、扬州、南通、武汉、嘉兴、湖州、郑州等地气象部门、防雷中心等单位都向我校学生提供宝贵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此外,我们还与部分知名防雷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像南京菲尼克斯、四川中光高科、厦门大恒等都是我校的生产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
《中国防雷》:教学和科研从来都是相关联的,从您的介绍,我们看到了“南信大”在教学方面的卓越成效,科研方面的情况怎样?
杨仲江:四年来我们专业围绕大气电学、雷暴电学、大气物理、雷电物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护技术等方面,在国内外核心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上百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近80篇,出版了五部防雷技术专著,目前专业教师共承担国家行业专项等十多项科研项目,在研总经费700余万元。此外,我校教师还参与了近百项防雷工程的设计、施工。通过这一系列的科研实践工作,大部分专业教师有较好的科研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通过参加科研课题探索出了一条雷电学科新的发展道路,专业特色已经初步形成。
今年我们又承担了中国气象局与我校共建精品教材任务两部。其中《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基础》将在年内正式出版。
http://pic.qiannao.com:83/servlet/ReadFileStream?filename=//fanglei5/share/2009/9/25/11253865020922.jpg
《中国防雷》:贵校已经毕业了多少名防雷专业本科生?
杨仲江:我校防雷专业已毕业六届本科生约600余名。除了考取研究生、出国以及每年一批国防生去部队工作外,他们大都去全国各省市气象局、防雷中心、防雷公司工作。由于我国防雷事业发展历史不长,专业的防雷本科生数量不多,所以这些学生经过短短几年的锻炼,许多人已经成为防雷业务骨干。
我校目前已有在校本科生369人,到今年九月,研究生将达到54人。
《中国防雷》:目前的大学教育,普遍的是四年本科学三年,到大四就到处找工作了。防雷这个专业,技术涉及面广,按照现在的培养时间能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防雷专业人才吗?
杨仲江:从我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看,防雷技术涉及面广,跨越诸多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较多,而且由于必须重视实践环节和论文写作,这些都需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实施。
我校的雷电科学与技术专业有雷电物理、雷暴监测与预警技术、雷电防护技术以及雷电灾害风险管理等方向。有一些方向没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电学基础是不行的。
《中国防雷》:国内还有哪些院校开设了防雷专业?
杨仲江:国内外大学一般没有专门的雷电科学本科专业,最多开设1~2门相关课程,或在研究生阶段有防雷方向的研究生。
我校是国内也是全球第一个开设防雷本科专业的大学。随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等也相继开设了防雷方向的本、专科教育。
《中国防雷》: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政府头疼的大事,您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否乐观?
杨仲江:如果改变了传统的就业观念,不再苦苦寻求事业单位编制,则就业前景会很好。
《中国防雷》:对您来说,印象比较深的防雷品牌有哪些?能否简单评价一下其特点?
杨仲江:从知名度上说,我们接触德国菲尼克斯、OBO、德国DEHN、美国TR、ABB、西岱尔、四川中光、北京爱劳、深圳盾牌、西无二厂、厦门大恒、浙江雷泰等产品多一些。
从安全度上说,对菲尼克斯、中光、厦门大恒等产品印象较为深刻,他们拥有较为全面的研发和测试能力。
国内具备研发、制造和测试能力的防雷企业较少,以贴牌的为最多。
《中国防雷》:从整个行业技术状况来讲,您比较关注哪方面的问题?
杨仲江:我认为,防雷产品的安全问题值得行业关注。
比如,安装在电源线上的防雷产品要经受瞬态过电压和暂态过电压的双重冲击,瞬态过电压主要来自雷电和供电系统操作过电压,暂态过电压来自供电系统故障。目前的防雷产品,基本上都是使用氧化锌压敏电阻为保护元件,当电源系统出现单相接地故障时,在低压侧会出现暂态过电压(TOV)因为瞬间超大电功率燃烧引起火灾发生,知名防雷厂商都有这个体会。在IEC61643-1和GB18802.1中明确规定了防雷产品在TOV状态下的安全要求。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生产厂家的高度重视。
《中国防雷》:您觉得现阶段防雷技术会不会有什么大的进展?
杨仲江:防雷产品使用的是通用器件,厂家只是在产品结构和器件组合上有所区别。近阶段防雷技术或产品不会出现较大的突破。目前的关键是改进结构和材料,使防雷器在TOV故障下不爆炸、不起火、安全脱扣。因此防雷产品可能会在这个安全领域有突破。另外就是防雷基础材料的研究会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中国防雷》:能否说出几个您比较熟知的业界专家?
杨仲江:老一辈的有王厚余、林维勇、马宏达、刘继、邱传睿等等。
《中国防雷》:您对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防雷行业有何看法?
杨仲江:防雷产品使用量越来越大,安全隐患问题也越显突出。一个监督管理部门如果不参与市场,那么在管理上会更加规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