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nsdp 发表于 2009-9-14 11:24:12

探讨接地电阻不可测还是不会测2

2.2、科学方法论的应用是有局限性的

科学方法论有很多种,任何一种方法论都有其科学的体系和适用范围。

“科学方法与科学内容是息息相通的。每一种科学方法都是局限在某一种科学范式、科学体系之中。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可以完全普遍化的科学,包括像物理学这种以严格著称的科学。比如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都不能被一个框架统一起来,两者之间有一种非连续性或质的差别。”(张祥龙:《呼吁摧毁对“中医科学方法论”的糊涂崇拜》)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方法论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方法论对于科学研究工作有着极端重要的指导作用。正确的方法论以及方法论的正确应用必然导致科研正确的研究结果,错误的方法论或方法论的不当应用则可能使科研归于失败或造成谬误。

在我们应用科学方法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要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维基百科全书)

科学方法论的不当应用不仅会使方法论本身陷入尴尬,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而且容易造成失误。这方面的例子很多,随手拈来就有:

高电压的放电实验,特别是空气间隙的冲击高电压的放电实验就难于得到“重复性的结果。”一个空气间隙的冲击放电电压总是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变化,你能说它不具有“重复性的测量结果”而否定这种实验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吗?

“量子态远距传输”的实现之所以具有突破意义,就在于它实现了所谓经典物理学认为不可能的事儿。在经典物理学里,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转换都是物质接触或物质联接的。而“量子态远距传输”没有物质接触、也没有物质联接,就实现了信息传递、并由信息和能量转换实现了物理学上的物质可能。用术语说,那就是用非物质接触联接的手段实现了所谓的物理学的信息传递。

量子信息学告诉人们,在微观世界里,不论两个粒子间距离多远,一个粒子的变化都会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现象叫“量子纠缠”,被爱因斯坦称为“遥远地点间幽灵般的相互作用”。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可成为具有超级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机和“万无一失”的量子保密系统的基础。

何作庥院士以及他的支持者们声言“牛顿力学以外的力学是不存在的”、“量子力学不过是对牛顿力学的修正”。“量子态远距传输”的实现,证明了量子力学的存在、证明了相关理论的正确,证明了“特异功能”的可能存在。这是对何等人否定“特异功能”的否定。最近,何作庥院士声明不再关注“伪科学”,而只是说“反对伪气功和****”。(注:以上内容摘自《新华网》)

本文无意讨论科学方法论问题,也不讨论“特异功能”是不是有,是不是伪科学的问题,而是想说,不能用科学方法论简单地否定一项科学的实验,在用科学方法论的判据进行对某项科学的判定时,应该特别谨慎。

周文斌在他的《重视科学方法论研究》中指出,各个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论也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科学体系,它是通过具体的科学方法而深入到科学研究全过程的。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科学方法论也要有相应的进步和发展。在科研工作中,借用前人的科学方法是很必要的,创建新方法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为我国人民服务了几千年,并正在向世界广泛传播。可是,若一个病人同时找几个中医生看病开方,却不可能得到完全相同的处方,我们能因此判定中医不符合科学方法论的判据而不科学吗?

中医的经络学,是针灸治疗的基础,人们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特别是在接受针灸治疗时,更能获得强烈的针感。古代医学已能绘制出详细的经络图,可是至今找不到物质形态的经络的存在,甚至通过现代解剖学也找寻不到经络的踪迹。按经典科学方法论,它也会被判定为不是科学的。
2.3、科学方法论的应用应考虑发展与变化

我们还记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意念搬运”、“远距感应”等“特异功能”曾在我国广为传播,社会媒体也频频报导,以致家喻户晓。无可否认,当时的气功界良莠不齐,相当数量的“特异功能”是虚假的和骗人的,关于“特异功能”的宣传报导也有夸大其词。究竟有无“特异功能”,它是科学,还是瞎说,如何判定?就成为普通百姓关心的重要课题。当年我国科学院院士何作庥、于光远教授发起了对“特异功能”的批判,所用的武器就是科学的方法论。因为“特异功能”的实验和表演不能得到重复性的效果。于是,“特异功能”因不符合科学方法论的“可重复性的科学实验”被否定为伪科学,并提高到政治和意识形态受到广泛批判。何、于等人也成为向伪科学进行斗争的科学卫士。从那以后作为“伪科学”的“特异功能”就销声匿迹了。

对于一种现象,或一项科学内容的鉴别,至少应从“一分为二”入手,区分真伪,分别对待。不能好坏不分,一棒子打死。如果像俗话谑称的那样,“倒洗澡水连孩子一齐泼掉”就不好了。对“特异功能”的否定似有“一齐泼掉”之嫌。

有科学家对全盘否定“特异功能”提出质疑。虽然“特异功能”不存在于所有人中,只是个别人偶有“特异功能”,这就是一件值得研究的现象。在现阶段不能进行重复性的实验,并不能肯定以后也不能进行重复性的实验。因为科学是在不断地进步,今天不能做的实验,以后科学进步了,也许就能进行实验了。
实事正是如此。据新华网北京2004年7月1日(记者李斌)报道说:“经过7年努力,中国科学家潘建伟教授等日前通过实验,成功使一定空间范围内的5个光子之间存在了‘感应’效应,从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五粒子纠缠态以及终端开放的量子态远距传输(teleport)的实验,这标志着中国在量子纠缠领域超越美、法和奥地利等国进入国际领先水平。”

国际权威杂志《自然》也多次发表了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的论文,报导完成这一重大研究成果的新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讨接地电阻不可测还是不会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