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蓝图奠基绿色“世界城”
高瞻远瞩,便能以远见开启对未来的无限想象。拥有引领全球绿色产业之巅的视角,华北城足以给中国房地产产业链条上的各方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其立足之根基,便是对建构绿色生态环境的期冀,亦是对对优化价值链以及资源整合的探索。 武清,位于天津西北部,京津两市之间,"七横七纵"路网贯通华北,被视作将与滨海新区共铸天津"新两翼"的希望之城,而华北城,无疑就是助推这一翼的动力之源。 这一由国资巨擘——天津农垦集团开发的项目占地将超过200万平方米,与其称之为房地产开发,不如曰之为造城运动。而华北城要造的,便是绿色之城、产业之城。 "全球建筑绿色科技港"、"中国房地产集团采购基地"、"中国之家全球选型采购基地"、"建筑节能低碳减排基地","三基一港"的定位,是华北城向全国乃至全球描绘的美妙蓝图。 华北城如一艘航母,蓄势待发。过去一个月间,协会领导、规划专家、绿色建筑专家以及品牌地产开发企业汇聚于此,共同描绘他们心中的华北城。共同的行动源自共同的信念:建筑行业正酝酿一场深刻的变革,绿色是这场变革的风潮所向,而源动力则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及不断深化的能源危机。 聚合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是目前国内推动绿色变革的力量仍过于分散。华北城的建造,正是一次为聚合绿色力量的空前探索。但聚合绝非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产业链优质资源的集中爆发。 聚合于华北城的部品供应商,都是对国内绿色、环保部品的生产和推广有所贡献的先行者或者说领导者,但先行者也有寂寞和困惑,他们会因产品推广而烦恼,会被低价竞争所伤害,为期冀打破"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而更加渴望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平台。 一场场头脑风暴过后,华北城的想象空间与期冀愈发真实,轮廓逐渐清晰,一张引领世界潮流的"大"蓝图,由一张张精心设计的"小"蓝图组合而成。 蓝图一:对接工程市场的主渠道7月16,在日由中国房地产报、中国房地产采购联盟、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主办的"2009中国房地产工程采购创新大会"上,一项"是否愿意加盟华北城采购基地实体"的调查显示,持肯定态度的部品企业高达96%。背后蕴含的是部品商们拓展工程市场的迫切渴望。 在中国建筑业"绿色化"征途中,有大批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部品期待走向市场。但如果对它们的市场占有率做一个调查,得到的可能会是尴尬的数据。原有的营销渠道和模式有着先天的局限性,在激烈的竞争和海量信息传播的影响下,已经成为新型材料推广的障碍。 多数部品商采取的是经销或代理制度,但依靠后者去打开工程市场,总部控制能力被削弱,有些灰色交易又增加了无谓的成本;另一方面,面对面向终端客户的大卖场,很难找到工程市场的主要受众,渠道困境难以突破;通过网络营销,让开发商在大海中捞针,成功的机会十分渺茫。 "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让开发企业和部品供应商直接建立联系"成为企业的核心诉求。而一个针对工程用户的推广平台,集展示、交易、总部营销、研发、技术交流于一体的华北城正是决策者构想的模型。 在考察华北城时,几乎所有部品企业都发出慨叹:"地理区位条件太好了!"华北城地处的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作为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具备了聚集全球新兴产业的资质和发展物流业的先天优势。 环渤海区域巨大的工程市场和向外的辐射力,是众多部品商眼中的"香饽饽"。在这一区域设立自己的总部基地甚至是生产基地,全面展示产品,促成交易,对他们而言是巨大的吸引力。国强五金董事长宋国强更直接指出华北城有望解决他的困惑:产品丰富,面又铺的大,面对巨大的工程采购市场,需要一个面向地产企业展示的最直接渠道。 蓝图二:绿色、科技、优质的代名词"开发商会来这里采购吗?"这大抵是质疑者的典型声音。事实上,在工程采购链条的另一端,大部分开发商的有效信息并不全面,例如,他们需要彼此交流的空间,需要学会如何从海量信息中辨别,哪怕是针对已经合作的部品供应商,也需要引入适当的洗牌而保证供应链条的活力。 "被忽悠"的经历让不少采购负责人心头隐隐作痛,一种抵触的情绪表现为,每每有部品商踏破了门槛向开发商推销产品时,经常被拒之门外。 要精准采购到所需要的产品,开发商采购部门往往要耗费大量精力。而要全面了解产品的性能,采购总监们必须对厂家的产品特性和生产能力进行考察。如果华北城汇集了优质的绿色部品,开发商一定会把此处视为采购流程中的重要一站,无疑会体现出筛选的巨大作用。部品供应商也因此纷纷建议,华北城应该设立较高的准入门槛,成为开发商采购链条中的把关者。"华北城应该被打造为一张名片,成为‘绿色’、‘科技’、‘优质’的代名词。"至此,华北城的开发团队绝不是纯粹开发者的角色,而应肩负起运营、管理者的重任,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期待中,这一角色带有一定的监督色彩,中立、客观。华北城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钟学伟表示:"华北城将力争成为全方位的信息展示、收集和发布平台,并努力促进行业采购标准的实现和完善。"就在华北城成为开发商工程采购基地的同时,有多家开发企业表示,将考虑把研发基地在此落户,未来的华北城在产业链上下游聚合的强大磁场作用下必将焕发活力。 蓝图三:第三方服务体系的孵化器社会分工理论认为,经济领域内进行的社会分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通俗的解释为"专业的团队做专业的事情"。来自部品商的需求与此不谋而合,他们希望华北城能成立专门的技术专家委员会、服务质量监督委员会,甚至能成立招标代理机构。 诚然,华北城需要集合各方资源,才能搭建起囊括上述种种功能的第三方服务体系。从目前来看,与相关的检验认证机构合作,建立一个具备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行业指数监测发布中心,已经被列入华北城的计划表中。该检测指数将涵盖质量、价格、新技术、绿色环保等各种量化参数。 在多次研讨中,行业协会领导都对华北城要成就的事业表示出极大的赞同,而行业的机构组织亦能成为综合性的服务体系建立的根基。 如果说传统社会是靠成员们高度的一致性、共同的归属感来维系分工与合作的话,现代社会则是依靠制度使得分工合作相互连接在一起。在华北城,各方的分工与合作依靠的则是对同一目标的追逐。包括打造绿色建筑的窗口及低碳减排示范基地,都是华北城推进绿色事业中的一步。 蓝图四:绿色建筑解决方案策源地如果说节能部品的合理选择来自于开发商的理性需求和责任诉求,绿色建筑的推广,则成为市场的必然。 遗憾的是,到今天为止,绿色建筑难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依然是"需求不够旺盛"。因为购房者对绿色建筑太缺乏了解。必须让消费者意识到"绿色"会提高楼盘的品质,但并不意味着绿色建筑是昂贵的高不可攀的美梦。 我们应该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面?华北城,将给出它的答案。 与"中国之家"牵手,同样是华北城推进绿色大业中重要的战略。"中国之家"本身承载着建筑行业及全社会改善气候环境、营造和谐人居的使命,它是一个集合了各方绿色力量的平台,学者、设计师、工程师、NGO组织均为它群策群力。 "中国之家全球选型采购基地"的定位,体现着华北城传播绿色理念的理想。如今逐渐普遍支持的一种观点是,并非将所有先进的节能部品组装起来,就能搭建成绿色建筑。要建造节能的房屋,必须依赖于因地制宜的理念、合理的设计、得当的选材等一系列环节。而在建筑施工完成以后,还要进行专业的后期维护管理,只有通过数据的监测和采集,才能得到有力的证明,看出建筑是否达到预期的节能效果。 在国内,目前能够独立进行绿色建筑研发的开发商可谓寥寥无几,很多开发商并非不想做绿色建筑,只是缺乏经验无从下手。 因此,华北城作为绿色建筑展示窗口的作用就具有了标杆性的意义。而"中国之家"项目组的专家也提出,华北城应成为根据地区及环境条件,为开发商提供绿色建筑方案的"坐堂大夫"。 蓝图五:世界的走向中国,中国的走向世界当华北城已经聚合了国内绿色价值链的核心力量,其强大的吸引力也引发了另一股强大的力量的关注,并对华北城充满期待。 一对德国夫妇,米夏埃尔·布什先生和闵·布什女士成为考察华北城的部品供应商团队中的活跃分子,他们不断传播着节能理念并坚定不移地看好中国建筑节能市场,他们带来的产品是德国的集成化房屋——贺府房屋。 像布什夫妇这般,有意将国外的先进节能技术引进中国的供应商为数不少,他们的困惑在于优秀的设计理念和产品如何在中国落地,并实现本土优化。同时由于在示范项目的数量上优势不明显,如何开拓渠道,也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华北城的地域优势及其辐射能力,为中外技术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通过各种中外专家针对建筑节能的研讨和交流,国内的优秀技术可以找到通往国际的舞台,而来自海外的新产品可以把华北城作为通往中国市场的第一站。"事实上,在华北城组织的几次考察中,国内外基金投资经理、NGO组织负责人的身影也在其中,寻找到他们与绿色事业的切入点,同样是对华北城未来发展道路的认同。 几年前,国内曾掀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规划与建造热,但在今天看来,这些基地鲜有成功者。在分析个中原因时,不少专家指出,大部分项目都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最后只能沦为卖土地、卖写字楼。 华北城走的路和这些"基地"完全不同,从定位和规划阶段开始,华北城就一直在整合绿色价值链的各端,借助聚合的力量引爆核动力。 当"蘑菇云"上升的那一刻,一座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绿色之城也必将浮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