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73 发表于 2009-8-17 17:37:09

坚持“三个面向” 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的作用

周保华 陈忠凤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越来越大,已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我市气象部门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不断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预警能力,逐步形成和构建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政府重视主导,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日趋完善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十年来,围绕气象法在我市的实施,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文件,突出了气象工作的技术性、基础性和全民性。2001年市政府下发了《九江市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规范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2005年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九江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突发性公共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保证了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有序进行。2006年市政府下发了《九江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防雷减灾工作。2007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九江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有力地推进了我市气象事业发展。2008年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实施意见》,突出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极端重要地位。全市19个专业预案,气象部门在11个预案中被列为成员单位。其中涉及比较多的有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重要性论证、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由于政府大力推进,我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二、追求卓越,气象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

    气象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用事业,气象服务是气象工作的关键。我市气象部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处不在”的服务理念,不断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

    各级气象部门,除常规预报服务外,还对社会公众开展了空气质量预报、紫外线强度预报,环境气象指数预报、农作物产量预报,逐步形成了多轨道的气象综合业务体系。全市综合气象观测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以九江新一代天气需要,11个大气监测站和183个中尺度灾害性天气自动气象站为主,以庐山大气成份观测站、酸雨观测站、湖口南方稻田生态观测站,一台紫外线观测仪等为辅的综合气象观测网络,大大提高了灾害性天气和大气环境的监测能力。

    初步建立了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地质等部门资料共享的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依托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逐步完善了地面气象卫星接收系统,FV-2号卫星云图接收系统,雷电定位系统,省、市天气预报可视会务系统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分析处理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精细化预报和短时临近预报准确率。
   
    气象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系统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过去以电话、书信为主的服务方式已被高科技快捷、方便的网络代替。我市已建立了气象信息1212自动查询、手机气象短信、网络、电子显示屏、自动制作的电视天气预报等各种发布系统,已覆盖社会的各个领域,实现了气象信息无缝隙的“零距离”传播,发挥了气象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三、突出重点,气象防御灾害作用日益显现

    我市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是全省乃至全国气象灾害最严重地区之一。暴雨、干旱、高温、风雹、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衍生灾害发生频繁。严重影响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市气象部门按照气象服务“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的要求,加强了监测预报工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2008年初,我市出现了百年不遇的低温风雪冰冻灾害,针对这一恶劣天气,气象部门积极主动、争取各种形式,把预警信息传递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市民手中,为各级指挥和组织,抗击冰雪灾害争取了主动,为广大市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在此期间,全市各级气象部门通过手机短信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发布寒潮、暴雪、道路结冰等预警信息200余次,每天近12万人通过手机短信及时获取气象信息,为防灾减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人工影响天气不仅为农业抗旱、城市降温、水库蓄水、降低森林火险等相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还大大提升了气象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全市气象部门已建立了11套移动火箭发射系统和一套完整的作业流程。确保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安全可靠的情况下发挥了最大效益。柘林水库每年都因缺水而限制发电,而人工增雨在提高水库蓄水发电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每当森林火灾高发期,气象部门都能积极主动出击,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大大减轻和避免了森林火灾的发生。

    近年来我市气象部门加强了对各类易燃易爆场所防雷装置的安全检查工作,严格执行新建建筑物防雷、扩建程序,对已有防雷装置定期进行检测,积极开展防雷电灾害的宣传教育。为了减少雷电造成的损失,2007年6月我市气象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开展了中小学校雷电安全普查和培训,对雷击伤人事件进行调查鉴定。通过广泛宣传和培训,有效地提高了人们对雷电灾害的防御意识,增强了主动做好防雷电灾害的处置能力。

    四、任重道远,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仍需加强

    近年来,我市气象部门尽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目前各级气象部门硬件建设和基础设施还比较差,气象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艰苦,按照双重财务体制要求,地方政府投入难以满足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需要的不断扩大,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鉴于我市气象工作发展的现状,要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仍需从三方面予以加强:

    一是继续加大《气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不断提高人们对气象防灾减灾重要性的认识,强化气象灾害基础组织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同级政府部门间灾害应急联络员和基层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气象部门要结合气象灾害发生的特点,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实施方案,加快出台冰雪、雷电、大雾等灾害的专项应急预案,搞好科研和分析,提高应对特殊天气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将气象事业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体系,以保障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地方防灾减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周保华系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陈忠凤系市人大代表、市气象局局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坚持“三个面向” 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