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glei5 发表于 2011-7-7 09:18:01

避雷针变身“引雷器” 高层建筑防雷设施问题多

       在雷电天气来临时,你住的小区安全吗?是否能够避免雷击?每年的4月到9月是我省的雷电多发期,
  避雷针不检测防雷隐患难阻断
  “我家小区好像有避雷设施吧,具体没太问过。”家住边家村的杜女士告诉记者,虽然知道雷击非常可怕,但是总抱有侥幸心理觉得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在北门附近,记者看到北门里的一些高层建筑都安装了避雷针,但是防雷避雷只安装一个避雷针就够了吗?省防雷中心总工程师赵东说,要起到避雷的作用不是一个简单的避雷针能起到的,在地下必须有能够散点的网格,还要有传导线路将避雷针接到地下,整个传导点不能有一个堵塞的,否则都不能达到避雷的作用。
  200栋楼防雷设施均被破坏
  “我们在2009年对西安市20个小区的200栋楼进行防雷检测时,发现他们的防雷设施全部遭到破坏。”赵东说,由于现在的高层建筑从审批到竣工,都有行政条例强制要求具备防雷设施,所以安装防雷设施并不难完成,但是要求每年一次的年检却是难度很大,
  “我们在进行检测时,有一次连人家小区的门都没进去,人家就是拒绝检测。”赵东说,每年一次的年检费用大概在1000~2000元左右,由于这笔钱要求物业来出,很多小区物业因为不愿出钱而拒绝年检。
  别让避雷针变身“引雷器”
 赵东告诉记者,高层建筑避雷防护带多设置于楼顶,由于长年暴露在外,自然老化、人为破坏等因素,如果不进行年检,可能多数已停止工作,成为摆设,不但彻底失去防雷意义,这些“摆设”还有可能成为引雷入室的危险之物。
  在检查中,他们发现有些楼顶层有平台,市民就在上面乱搭建,还安装了太阳能。赵东说,市民根本不知道在顶层有个避雷带,往往把太阳能搭得高过了避雷带,加上又没有和周围的避雷带相连,无法传导雷电,反而造成了隐患。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在避雷钢筋上乱绑电线、避雷钢筋断裂、避雷带范围过小等多种防雷的安全隐患。“有一次由于避雷带范围过小,把楼顶的一个角整个击掉了,要是砸到人就非常危险了。”赵东说,其实只要能够按照规定进行年检或是改造,这些事故都是能避免的。
  要防直击雷还要防雷电流感应
  随着城市高层建筑不断出现和电子设备的增多,居民区、电源和通讯设备成为夏日雷击的主要对象。省防雷中心的专家告诉记者,现在防雷已不是简单的防直击雷了,而是要综合防雷。
  专家介绍说,由于电气化设备的逐渐增多,对雷电流的感应也会越来越敏感,曾经就发生过一个孩子带着耳麦上网,发生了雷击事故,雷电通过耳麦击到了孩子的舌头,致使舌头长期没有知觉,所以防止雷电波的进入和雷电电流感应同样重要。“按照规定在高层的最顶端两层,为了安全起见最好不要安装电脑等电气设备,以防加强雷电流的敏感程度,造成雷击事件。”
  新闻链接
  雷电高发期来临 防雷避险各有“招数”
  在雷雨大风天气时,雷击伤亡事件时有发生,如何防止雷电袭击?你知道正确的避险方法么?防雷中心的专家给大家教几招。
  室内防雷
  如有强雷鸣闪电时您正巧在家里,应切断室内各种家用电器的电源;注意关闭门窗,不要靠近通向室外的门窗;不要靠近水管、暖气管、煤气管等金属管道;不要在卫生间洗澡,尤其是不使用太阳能热水器;雷雨天气,尽量使窗帘等避开空调器,或采用阻燃型织物的窗帘。根据以往的教训,窗帘是窗式空调火灾蔓延的主要媒介。在打雷下雨的时候也应停止使用空调并切断电源。
  尽量不拨打或接听固定电话;切勿处理开口容器盛放的易燃物品;不在阳台的铁管或铁丝上晾、收衣服。不要冒险外出;尽量不要使用设有外接天线的收音机和电视机。
  室外防雷
  如果在室外,遇到发生强对流天气时,应立即寻找蔽护所。尽量避免外出活动。同时,不在旷野骑摩托车、自行车或奔跑;在野外开阔地行走时,不使用金属柄雨伞或肩扛金属物,并找一低洼处双脚并拢蹲下,尽可能降低高度;进入山洞避雨时,不要触及洞壁岩石;不在建筑物顶部停留;不在大树、广告牌、烟囱及灯杆旁避雨,大树下避雨避雷,至少离大树5米外;不在户外使用手机,不游泳、划船、钓鱼。在身体附近发生高压电线遭雷击断时,应双脚并拢跳离现场。
  如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场所时,应采用尽量降低重心和减少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可蹲下,双脚并拢,手放膝上,身向前屈,千万不要躺在地上、壕沟或土坑里,如果披上雨衣,防雷效果会更好。
  如遭雷击,如何抢救
 如果感觉头发竖起,或者皮肤有显著的颤动感时,要明白自己可能就要受到电击,应立刻卧倒在地,等雷电过后呼救。当遇到有人遭受雷击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及心脏体外按摩,并尽快送到医院继续抢救。
  遭受雷击的人可能会出现假死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应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抢救。一是做人工呼吸,二是做心脏按摩等,进行就地抢救。同时,雷击事故可能引火,对此应尽快采取灭火措施,以减少对人的皮肤和身体的烧伤。
  雷击事故发生后,附近的人在组织就地抢救的同时,应立即向医院求助,为伤者最终成功抢救赢取宝贵时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避雷针变身“引雷器” 高层建筑防雷设施问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