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解析武高所DMS渗透接地模块作假出炉内幕
本帖最后由 天下无雷 于 2009-6-16 14:44 编辑转自:http://www.asp.cn/bbs/thread-20688-2-1.html
我在“你须知道的接地内幕”http://bbs.kbte.cn/viewthread.php?tid=193&highlight=%C4%E3%D0%EB%D6%AA%B5%C0%B5%C4%BD%D3%B5%D8%C4%DA%C4%BB里三楼曾列出一大堆教授、高工、教授级高工,并认定这些人是这个行业的败类,中国这个行业必定会因为这些人而被整个世界同行通常持久耻笑。
但很多人反过来说我在诽谤和谩骂他们,尤其是我那武大校友“雷地”,在“过问江湖:关于ljry8044所发“你须知道的接地内幕 ”http://bbs.kbte.cn/viewthread.php?tid=193&highlight=%C4%E3%D0%EB%D6%AA%B5%C0%B5%C4%BD%D3%B5%D8%C4%DA%C4%BB的帖子里指出,是我(而非我提到的评审委员鲁铁成教授)将武汉大学的脸丢光了,并指出,被我骂到的人都不是瞎子,全都看到了,说他都看不下去我的行径了。
我真真是无话可说了,我本以为,我这样点到以后,这些人会收敛一些的,怎么都会设法改变过来的,结果,这些人反而变本加厉地歪曲实事,企图将这种令国人蒙羞的行径持续下去。
下面,我将“科学技术评审书 华中电网科评字【2007】2-22号”中这些被我定义为败类的部分研究成果贴出来,在这里挂上十年,让大家一起来评论和鉴证,到底是我谩骂了这些人,亦或,他们就是连谩骂还不够的败类? 评审意见点评一
其外观采用波浪型的设计,有效地增大了散流面积,加大了接地体与土壤之间的接触面积,降阻效果显著。
这纯属无稽之谈,采用波浪型的外观设计是增加了模块表面积,加大了“接地体与土壤之间的接触面积”,但这对降阻效果的影响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
而且,如果一定要计算波浪型的外观设计对降阻效果的影响,那么也只能是负面影响,是降低降阻效果的负面影响,绝不是“降阻效果显著”。采用波浪型的外观设计是增大了接地体与土壤之间的接触面积,但是,实际有效散流面积却减少了,因为凹进去的部分降阻效果被屏蔽掉了。
实际上,我们知道,如果接地体表面粗糙(表面积也会增大)了,接触电阻就会增大,接地电阻值也会有所增大,但通常对整体影响不大,往往是可以忽略的。采用波浪型的外观设计就如同使接地体表面粗糙导致接触电阻增大的原理一样。
非常可笑的是,这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家、教授们居然将增大接地体表面积与增大降阻效果划等号了,以为表面积增大,接地电阻值就一定会减少。照此逻辑,接地体表面变得粗糙后,其接地电阻值应该会大幅度减少才对(实际上,表面粗糙会导致接触电阻增大,从一定程度上降低降阻效果,但是通常影响也不大),真真是可笑。 评审意见点评二
浓度高、渗透性强、导电性好的强效离子材料,可持久释放活性离子到土壤中,能有效改善土壤电阻率。
这更可笑,既然是“渗透性强”的“强效离子材料”(第一次见到这么自作聪明的奇怪说法,显然他们说的“离子材料”应该是离子化合物材料,就像Nacl,我们管之叫食盐,他们却要故弄玄虚地称之为“离子材料”,似乎惟有这样命名才能显示出与他们学历、职称相称的高水准),就必定会迅速往外面低电阻率区渗透,很快扩散周围大片区域中去(这样的话,土壤中的离子浓度已经近乎为零了,就再无改善周围土壤电阻率的效果了),就必定不可能“可持久释放活性离子到土壤中”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既然“可持久释放活性离子到土壤中”,那么,就只能慢慢释放,就绝对不可能是“渗透性强”的材料。
因此,“浓度高、渗透性强、导电性好的强效离子材料,可持久释放活性离子到土壤中,能有效改善土壤电阻率”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是个连错误都算不上的荒唐的评审意见,却又是一堆教授、教授级高等等当今人才的杰作。
继续点评
在评审意见第4点中指出,该产品使用安全、可靠、方便。
另外,该评审书第二页的“成果应用情况及推广前景”(跟评审意见差不多,相关内容被截取出来附在下图)中指出该模块“使用寿命长”。
实际上呢,该模块或许真的“使用寿命长”、“可靠”,但这根本就毫无意义,因为该模块必定会俯视接地体、缩短接地体寿命。其腐蚀原理与以前曾经广为流行的化学降阻剂一样。
使用这种接地模块固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改善其附近小范围内的土壤电阻率,但对动辄数百米长的接地体来说,降阻效果却是微乎其微的,后果却是非常致命的,就是腐蚀接地体,缩短接地体寿命。
尽管从DMS渗透型导电接地模块内渗透出去的离子无法在大范围内长期改善土壤电阻率,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降阻效果,但渗透出去的离子却会加速接地体的电化学腐蚀速度,就像化学降阻剂一样。只是,化学降阻剂早就因其太强的腐蚀性而退出市场了,结果,DMS渗透型导电接地模块却又重新上场了。 B-1公式
注意,以上才是错乱的开始,是小试牛刀的开始,接踵而来的眩晕还在后面呢。看看这些人才计算多层土壤的综合电阻率取值公式B-1吧,大家都懵了吧:)
我初始看到这个公式也懵了。幸好我还有一定的理科背景功底,并且能意识到,不能用正常的逻辑来分析这个公式,并推测:这些人才肯定是在错误的推算或者简化过程中将这个诡异的公式折腾出来的。顺着这个思路,我终于搞清了这些人才得出公式B-1的缘由。
原来是这些人才首先摘抄了一个多层电阻率土壤中的垂直接地体的等效电阻率公式A-1(详细见下图所附推导过程,因为文本里不能敲公式,我只好推导出来附在下图中了)。但是,但公式中涉及到各土壤电阻率层厚度,而这些人才却是将视在电阻率当作相应深度的实际电阻率来计算的,这样就无法确定各层土壤电阻率厚度。于是,这些天才又将自作聪明,视各层土壤厚度相等,将电阻率厚度给消掉了。
这些人才终于在不断的错误和臆想中将垂直接地体的等效电阻率公式B-1给搞出来了。
更为荒谬、离奇的是,这些人才居然直接将这个一错再错的公式直接用到水平接地体上去了,没有比这更糟糕的错误了。
一个正常的中学生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万能的公式,所有的公式都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才适用。就像上面的公式B-1,是针对垂直接地体推导出来的一个近似公式,就只能适用于垂直接地体,绝不能用到水平接地体上去。而这些硕博士、教授、教授级高工们却全然不知。我该怎么评论这些人才呢? 谁能将这种现象解释给我听?
使用接地模块为接地设计的天大笑话
全世界的电气工程师在从事接地装置设计时,都会遵循如下原则,就是尽可能地将接地体的形状设计得最简单。
比如,能用平板解决问题的,就不用立体的模块、圆柱或者圆球等形状。将一100m×100m的薄板加厚成20厚的模块后,接地电阻值也只会下降10%,增加的材料费却是不可计量的天文数字。
将一100m×100m变电站地网下面打满角钢,接地电阻也就下降约3%,所以,设计院通常只会在变电站地网周围设计一圈约2.5m长的垂直角钢以改善地网边角的跨步电压、接触电压,提高人生安全。
再比如,能用网格解决问题的,则不用平板解决问题。将一100m×100m的薄板换成单元格为10m的网格后,接地电阻只会增大约10%,材料却下降了99%。所以,通常情况下,没有谁会采用整块的平板来布置接地体,这完全是惊人的浪费。
再比如,能有辐射性接地体解决问题的,则不会用网格解决问题。比如,将一50m×50m的网格状接地体换成沿着其对角线布置的4跟长35m的接地体后,接地电阻值只会增大50%左右,如果换成4跟长约70m的接地体后,接地电阻值则会与50m×50m的网格状接地体大致相等,材料费又极大地降低了。
因此,在安全、均压性能较低的输变电线路上,基本上通常都采取辐射型接地体降阻。否则,在电阻率高达数千的山顶上,用网格状的接地体将接地电阻值降至一二十欧,费用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极不可思议的是,武高所及其汇集的这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们连这些普通电气工程师必备的常识性的设计理念完全不懂,居然采用了与全世界主流完全相悖的方法,开发、生产出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立体的模块来做接地体。
中国必将会因此而被世界同行耻笑的,我们已经无法擦去这个令国人耻辱的现实了,我只希望,我们的国家电网公司能早点终结这段历史,好让世界同行耻笑我们的时间能短暂一些。 见识一下阵容强大的产品研究组和评审组人才吧 楼主伟哥
~~~~~~顶一下 ~~
防雷论坛给您留言: 感谢您的回复哦!希望多在论坛逛逛,给我捧捧场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