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安全 发表于 2009-6-9 15:25:35

河南强对流天气损失惨重 预报仍是世界难题

重大人员伤亡的强对流天气,系一种名为“飑线”的天气现象。所谓“飑线”是由许多雷暴单体排列而成的带状狭窄云带,其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外界的天气系统又格格不入,飑线过境处,风向急转,风速剧增,气压陡升,气温骤降,通常伴有雷电、暴雨、大风、冰雹等剧烈天气过程,能量大,破坏力强,并且预报难度大。  王建国说,“从目前监测分析来看,‘飑线’出现时,不排除商丘地区尤其是永城县局地遭遇龙卷风的可能。”
  预报难题
  此次强对流天气出现前,河南省气象台和郑州、开封、济源、商丘等地气象部门都先后作出过大风、雷电预警。
  河南省气象台6月3日12时、17时先后预报了短时阵雨、雷阵雨,局部伴雷电、短时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当日下午,又分别在17时、18时40分、23时45分连续三次发布雷电预警信号,同时发布防御指南,提醒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雷、防风、防雹工作;密切关注天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商丘市气象台在3日19时30分发布雷电橙色信号,21时45分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6月4日7时又一次发布雷电橙色预警信号,预计4日9时左右在商丘南部仍有雷电出现。济源市、开封市气象台此前也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天气预报等渠道向社会公众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
  王建国表示,尽管此前连续密集发布预警,但因为“飑线”是一种小范围、短时的天气系统,依据目前的条件和技术,具有相当大的预报难度。
  气象资料显示,“飑线”是一种排列成带状的雷暴群,其宽度由不及一公里至几公里,最宽至几十公里,长度一般为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维持时间几小时至十几小时,属于中尺度天气系统。由于其出现非常突然,一般要在站点加密的中尺度天气图和气象雷达回波显示屏面上,连续不断地观测,才能发现“飑线”的活动。
  河南省气象局退休预报员、气象专家李保生指出,“飑线”的发生通常伴随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但是这一天气过程在何时、何地形成“飑线”,往往难以预测。
  据河南省气象局副局长赵国强介绍,“飑线”的预报,迄今仍是世界性难题。从设备、技术等角度比较,全世界范围内的预报水平相差不大。“如果能提前20分钟作出预报就相当不错了。”
  对于大自然的认识,对于如何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确实尚存很多未知领域。
  “依照目前的技术和设备水平,‘飑线’的预报难度比台风要大得多。”李保生说,“而且从地域特点来看,‘飑线’通常多发于沿海地区,在内陆地区出现‘飑线’的几率较小。”
  有关资料显示,从195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河南省间或遭遇过“飑线”天气过程,其中仅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在安阳市的一次损失较大,类似此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飑线”灾害尚属首次。
快速恢复
  灾害发生后,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宁陵县和商丘市的相关报告上,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先后两次作出批示,要求省直有关部门和商丘市委、市政府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对商丘市部分县乡遭遇特大雷雨暴风袭击造成的损失和伤害,立即开展有效的抢险救灾工作,抓紧伤员救治和生产生活恢复,“确保人身安全,确保夏粮丰收,确保经济发展,确保大局稳定”。
  同时,河南省副省长秦玉海与商丘市有关领导也都在一线检查指导救灾工作,要求确保伤员得到有效救治,确保夏粮如期收获,确保高考顺利进行。河南省政府还决定下拨救灾应急资金300万元,商丘市政府已下拨救灾应急资金100万元,用于解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于18时紧急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四级响应,并派出工作组连夜赶赴河南灾区,协助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灾情发生后,商丘市立即组织由公路、消防、交通、交警等部门组成的应急小分队,对受阻严重的公路进行抢修。至6月5日上午商丘驻军已经和各县区完成对接,开始抢险疏通道路。
  “这次灾害,整个商丘地区从东向西都没有幸免,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比较少见。”商丘市民政局长徐效仁告诉本刊记者。
  “我们正在做的是全力抢救伤员,不惜任何代价,先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同时紧急转移房屋倒塌损毁人员,确保正常生活,对此市财政已经拨付100万元,各县级财政也拨出一部分,资金已经到位。初步决定,每名死亡人员将发放抚恤金5000元,并做好安抚工作”。
  6月5日,本刊记者在商丘市宁陵县采访看到,除了一些老旧房屋被树砸中出现毁损外,大多数房子基本完好,主要道路交通都恢复正常。目前灾区群众情绪稳定,有的在忙着清除道路,有的已经忙着开始收麦。
  目前,商丘市采取市级主要领导分包各县区,市直各单位分包有关乡镇的办法,全力推进恢复工作。到6月5日18时,商丘市电力全部恢复,道路线路、通讯及居民生活条件基本全部恢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南强对流天气损失惨重 预报仍是世界难题